羅東社大二胡成果發表會將於7月9日下午5點~7點在羅東運動公園舉辦

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

胡琴教習格言說明

胡琴教習格言說明


1、『食指與小指之音位距離,乘以二分之九(4.5)倍,為琴弦之有效弦長』:兒童用之胡琴,其千斤位置應跟據此資料調整。
2、『拍子在點上』:有人一看到指揮向下劃線就起拍,這是錯誤的。拍子,在指揮動作最下方之一點上,而不在最上方之一點上。
3、『能不換弦就不換弦』、『能不換把就不換把』、『能不放指不放指』:總之動作越少、越小,越好。
4、『位是位、把是把』:位是『位置』,把是『把型』,合稱『把/位』,如第二位置Re把,就叫作二La把/位。因此『把/位』兼含有兩個概念,位是位(置)、把是把(型),不可混淆。
5、『食指音位,與空弦為大二度之位置,叫第二位置』、與空弦為小三度之位置,叫b三位置、與空弦為純四度之位置,叫第四位置、與空弦為純八度之位置,叫第八位置、與空弦為大九度之位置,叫高二位置、...。
6、『左手四個指頭拉兩弦之音域為1-1之把,叫Do把』、音域為2-2之把,叫Re把、音域為5-5之把,叫So把、音域為7-7之把,叫Si把、 ...。
7、『與空弦為大二度之上把,叫第二位置』,而非第一位置:小提琴以C大調為基本調,大二度位置,叫第一位置,小二度位置叫半位置,然則第二位置是大三度,還是小三度位置呢?國樂既以D大調為基本調,則改以大二度為第二位置、小二度位置叫第一位置、大三度為第三位置、小三度為b三位置、大九度為高二位置.....豈不更好,何須東施效顰!


進度
8、『年簫、月品、萬世弦』:學胡琴是永無止境的。
9、『千日胡琴、百日簫』:學胡琴比學管樂器慢。
10、『不熟等於不會』:『速度就是技術』,任何一個練習曲,要奏的快,奏的熟都不容易。
11、『空弦長弓,學無不先』:有些傳統藝人是不用長慢弓的。南胡則因吸收了小提琴的教習法,必用空弦長慢弓為第一課程,學無不先。弓拉不長、拉不慢的老藝師們,要從這基本的第一課練起。
12、『琴藝好壞在於右手』:有人拼命作活指及換把練習,但『表情才是音樂的生命啊!』『表情就是音量』,『音量的控制,全在於右手』,因此琴藝的好壞,可說全在於右手。
13、『比賽是比音量(控制)與音色』:『沒有音量就沒有表情』,(只能在兩層樓內,跑上跑下),高潮時拉不出飽滿的長弓,就輸了大半!
14、『無論拉得多好,聽不到就沒有用』:『初學的人,要先求發出臨界音量』(『按弦入木、彈弦欲斷』),以後再練習音量的控制。不出大臂,『只用中弓的人,非可造之才』。
15、『先學相同弓速,再學不同弓速』:遇有不同之拍子,先學長拍用長弓、短拍用半弓、短弓。不要全部用滿弓,以致只好長拍用慢弓,短拍用快弓。總之拍子雖不同,弓速應相同因此弓段要相應配合,有長短之別。而不是不論長短拍,多用滿弓。
16、『換弦音,要先練換弓』,再練連弓:才能由易而難,循序漸進。
17、『先學轉調,再學換把』:才能由易而難,循序漸進。
18、『每一把型,每一位置都要練習』、『每一位置,每一把型都要練習』:利用其間之共同性,以增加轉調的能力。
19、『先學低音為按15之把型,如D、bE、F、G調;再學低音為按52之把型』,如G、A、bB、C調:利用其間之共同性,以增加轉調的能力。

一般姿勢
21、『人背靠著椅背,琴杆垂直地面』:如此則人與琴可保有一夾角。人直琴直則無夾角;人直有夾角則琴杆不直,須用左手食指托住琴。兩者都必妨害換把與猱弦動作。
22、『學音樂的人不可打拍子』:『腳上無拍子,心中卻要有拍子』。在合奏時遇有休止符,且要不斷的數拍子。腳打拍子,會妨害別人,必不受樂隊歡迎,切不可養成此壞習慣。

左手姿勢
23、『持琴杆的是左手大指』:用食指或虎口持琴杆,接觸點就太多,而會影響到移位時之磨擦度,及猱弦時腕關節之靈活度。
24、『掌心與琴杆之接觸點越少越好』:太多就會影響到移位時之磨擦度。
25、『左手手臂向上』:而非向外。左手之手臂向外時,腕關節就無法靈活運動了。
26、『左手食指右側靠近琴弦』:如此左手之手背才能向上。
27、『左手食指與琴弦之角度越小越好』:如此左手手背才能向上。
28、『琴弦斜向通過左手之食指』:而非與食指尖正交。如此左手手臂才能向上。
29、『指尖在下,關節在上』:而非在同一平面,否則食指與琴弦之角度必很大,且琴弦必與食指尖正交。
30、『左手指第一關節要彎曲』:不可壓平。但小指卻要伸直不要彎曲。
31、『換把點在琴弦上,不在琴杆上』:換把是用指頭滑(虎口離開琴杆),而不是用虎口滑、指頭跳。左手的重心要放在按弦的指上,不要透過虎口加壓在琴筒上。
29、『上把音距寬,下把音距狹』:理論上高八度之指距,已為低八度之二分之一。
30、『上把指壓重,下把指壓輕』:因為上把之指頭與弦,距琴杆較低,下把之指頭與弦,距琴杆較高。同樣的壓力,琴弦的抗力卻不同。

右手姿勢
31、『弓杆要比弓毛略高』:以免弓杆敲到琴筒。
32、『用(食指)指尖持弓』─右手食指與弓杆之接觸面越少越好:腕要靈活的運動,右手食指之左側,與弓杆之接觸面就不能太大。
33、『(中指)向內壓弓毛時,要用指尖』:這是最省力、最靈敏的方式。
34、『推短快弓時,四指放開、拉短快弓時,四指合攏』:總之短快弓要動用腕關節,食指與琴杆之接觸面也就不能太多。
35、『弓杆與琴杆之夾角越小越好』:夾角過大,一弓會拉到雙弦。
36、『向九點(方向)推弓、向三點(方向)拉弓』:弓杆拉到四點方向,大臂就張不開了。推到八點方向,琴弓就會碰到琴杆。最理想的角度是,運弓在九點到三點的方向,琴筒則向逆時鐘方向略旋。
37、『拉弓時掌心向內、推弓時掌心向外』:右手之手心向上時,腕關節就無法靈活運動了。所以右手掌心是向左,而非向上的。拉弓時,腕向右先移(掌心向內)、推弓時腕向左先移(掌心向外)。
38、『長弓用臂、中弓用肘、短弓用腕』:拉弓時,軌跡成呈圓弧狀者,通常都是犯了大臂沒有張合的毛病,不會用大臂,弓也必拉不滿。而用肘甚至臂來拉短弓,則不夠輕巧。
39、『琴弓如箭弓、壓弦如彎弓』:無論是拉內弦還是拉外弦,弓毛都要對琴弦施以壓力,弓毛就會像引箭一樣有一凹凸點的,否則音質就不夠飽滿。
40、『拉外弦,用右手食指推弓杆、拉內弦,用右手中指壓弓毛』:否則接觸點無力,音質就不夠飽滿。

弓法
41、『弓速越快,音量越大』:單位時間內,所用的弓段越長,則弓速也就越快,因此也可以說『弓段越長,音量越大』。
42、『長音才是強音,短音難於強奏』:聲音本身很短,又要音量很大,當然就較難作到。長音才易強奏,這是自然的原理。
因此由長拍變短拍,或由慢轉漸快的旋律,適於處理為漸弱,而不適於處理為漸強;
|2 3 |2 1 |23 21 |2321 2321
==== ====
由短拍變長拍,或由快轉漸慢的旋律,適於處理為漸強,而不適於處理為漸弱。
43、『長拍用長弓,短拍用短弓』也就是『拍子不同,弓段不同,弓速卻要相同』:拍長不同,則所用弓段之長應亦有所不同,弓速才能相同。弓速相同了,音量也才會相同。
因此弓段之長短,原則上應與拍子之長短成正比。譬如兩拍用了一弓,則一拍應用半弓, 半拍只能用四分之一弓....。
全  半半 全 全  全 半半 全 全
|5─55|5─1─|1─11|1─5─|
原則上長拍的弓段只可以更長、更快、更強,短拍的弓短只可以更短、更慢、更弱。絕不可不分長短拍,都用同樣的弓段,以致長拍用了慢速弓,短拍反用了快速弓。否則就犯了強弱倒置─短拍反比長拍強的大忌。這是弓絃樂器的最基本樂學原理。
43、『長短弓不分是傻子』:以為長拍弓速要慢、短拍弓速要快的人,就是這類傻子!
『國樂界的這類傻子可還特多』!考其緣由,應與我們國樂界對南胡練習曲的錯誤要求有關──所有的南胡練習教本,都仿西樂,是從用全弓拉四拍的全音符(長慢弓)開始的。
這是正確的。(『只用中弓操奏是傳統藝人的通病』,主因就是傳統藝師缺乏最基礎的長慢弓訓練)。
但接下來的兩拍、一拍甚至半拍練習,也被要求用全弓來練習,(有些教本且特稱之為『不同弓速的練習』),就與西洋的教學重點不合了。
這時,西洋所重視的是不同『弓段』,而非不同『弓速』的練習。也就是『拍子不同,弓段不同,弓速卻要相同』,而非『拍子不同,弓段卻相同,弓速反要不同』。
未經正確訓練的學員,因長期受了長拍用慢弓,短拍用快弓之害,一遇長拍,雖仍有足夠的弓段可以快奏,也會不由自主的把弓速放慢下來。
44、『只用中弓操奏是傳統藝人的通病』:優秀的粵曲藝師是絕非不用長弓的,平劇且多用長弓與一字一弓,只用中弓(甚至咪咪弓)操奏通病的傳統藝人,應是學藝未精之故吧!
45、『後聯音(前聯音亦同)左右弓段交互使用』:若長拍用長弓、短拍用短弓,則必然如此!否則必含混不清。
ㄇ  V ㄇ  V ㄇ  V ㄇ  V ㄇ
111 111 633 633 155 155 666 666 111
-== -== -== -== -== -== -== -== -==
46、『抽弓子是拉琴之大忌』:所謂『抽弓子』,就是短拍長拉、弱拍強拉。拉琴的人,能夠不抽弓子,可算就無大病了。有抽弓子的毛病的人,無論拉的如何熟練,也好聽不到那裏去!
引用自:http://article.huain.com/html/3386.html

沒有留言: